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希望工程《大眼睛》拍摄者解海龙受邀到校开展摄影讲座

一位小女孩手拿铅笔,一双黑白分明、如泉水一般清澈干净的大眼睛,天真无邪、充满渴望地看着这个世界。1991年,这张名为《大眼睛》的照片出现在无数报刊上,出现在社区、车站、商场的广告牌上,被选为希望工程标志照片,推动了社会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关注和重视,一次次唤起全球华人捐资助学的热潮,改变了无数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 

6月7日,龙影廊创始人、艺术总监,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希望工程《大眼睛》作品的拍摄者解海龙受邀到到学校开展摄影讲座。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嘉教授主持讲座,百余名全校各专业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以“当希望遇见镜头”为主题。解海龙通过播放九分钟视频《我要上学》拉开了讲座帷幕。乡村孩子在教室学习,在上学路上嬉戏,在田间地头劳作,一幅幅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纪实摄影作品重现了那个乡村教育落后的时代。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形成鲜明对比,“大眼女孩”“小光头”“大鼻涕”长大成人,漏水的土楼变成了四层水泥高楼……这些作品不仅记录着解海龙的摄影经历,照片里乡村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

解海龙以自身从事摄影事业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分享了“渴望”“爱心”“圆梦”三个篇章。他首先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话题切入,深刻阐述了希望工程主题创作背景,解读了其代表作《大眼睛》的创作历程。解海龙深情地讲述了一系列记录乡村教育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他表示,“渴望”加上“爱心”就成为了“圆梦”。他勉励学生在摄影创作中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递爱心、共筑希望。

解海龙进行经验分享

“摄影门槛不高,但入门容易、成功难”“纪实摄影就是要用摄影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故事”“要拍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质作品”讲座中,解海龙注重摄影思维的引导和实战运用,并结合本次讲座的主题提醒师生避免拍摄中经常会犯的错误。他一边讲解,一边播放自己的代表作品,在结合自身创作实践经验的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摄影创作的选题和角度以及摄影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解海龙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传授纪实摄影的进阶知识,引导师生掌握相关摄影技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好的照片是时代的产物,摄影人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海龙认为,纪实摄影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讲座从晚上7时30分准时开始,到10时20分结束,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解老师的分享与讲解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博得满堂掌声,时而引发共鸣与深思。学生陆宇表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己不仅了解到了解老师的创作经历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也收获了诸多摄影技巧与取材的思路,获益良多。

解海龙摄影作品



最新动态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