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学生工作

>

| 正文

>

辅导员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5-05-08 11:52:13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作者:张弋明)

 

 

前言

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学生。他们像一本合上的书,需要有人耐心地一页页翻开;又像一座孤岛,渴望连接却不知如何搭建桥梁。小艾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眼睛很大却常含哀怨,朋友很多却难觅知音。作为学院心理专干,我与他长达四年的陪伴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一场征服,而是一次次心灵的相遇。

一个给我讲“猫爪理论”的学生

故事的主人公“小艾”同学,是一个孤独的人。在他的内心世界,对周围的人以及周遭的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评判标准。他的眼睛其实很大,却时常充满着哀怨;他敢于直面生活,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总让人嬉笑怒骂;他有很多同学,却没有一个朋友;他同样也有很多老师,但却似乎没有一个曾走进过他的内心。

“他们肯定对我有所图谋,我要像猫一样训练我的爪子,我要把我的爪子磨的很尖很锋利,这样就没人再敢欺负我,谁欺负我,我就抓谁……”“这对我很不公平”、“能不能把你的饭卡借我”、“要不我们球场单挑”、“我唱歌挺好听的”、“其实我最喜欢历史”……这些话,他总会在我耳边有意或无意地念叨。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到,他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口中常说的“重点关注对象”。

一顿烤肉的教育哲学

从2018年开始,我担任了学院的心理专干,更多地去“关注、关心、关爱”像他这样的孩子也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尝试走近他。套近乎、论猫爪、借饭卡、谈历史、聊万历十五年……,通过这些常规或非常规的方法,我基本已经可以和他平等对话,他似乎接纳了我。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略有些凉意,我说要请他吃饭。我们一前一后的走着,我紧紧地跟在他身后,他三步并作两步,步子略显急促,我想他应该是饿了。

来到事先商定的那家自助烤肉店后,他快速地选定了一张靠近墙角的桌子,还没等我坐下,也还没等服务员来张罗,他已经端着一摞盘子,朝着存放各种菜品的冰柜奔去。

“1、2、3……9”,我数了数,一共九盘,全是各种肉。当我惊讶地看着对面的他时,还没等我开口,他先说了:“张老师,我爱吃肉”,并咯咯地笑出了声。

我说:“没事,你开心就好。”

说罢,他又起身朝存放饮品的冰柜走去,一溜烟儿,桌上又多了4瓶可乐。

当小艾端着九盘肉和四瓶可乐回到座位时,我咽下了所有准备好的“人生道理”。我没有跟他谈人生、聊理想,在油脂滋滋作响的半小时里,我选择做一个安静的陪伴者。

为了让他吃的开心,给予他个人空间,我悄悄地付了钱,准备离开。我说:“我吃饱了,准备先走,你继续战斗哈,必须把本吃回来。”

他回复:“好的,你先走吧!张老师”。此刻,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心的像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一个能让他卸下防备的安全空间。当我悄悄结账离开时,他脸上孩子般的笑容告诉我:真正的教育,也许发生在餐桌而非讲台。

篮球场上的成长阵痛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是李老师的电话,电话中他只是说让我赶紧去一趟篮球场。放下电话,我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和忐忑,一路小跑着来到了操场。

眼前,看到的画面是,坐在球场一角落的李老师和小艾,李老师在不厌其烦地说着什么,而小艾的脸上充满着愤怒,甚至面露狰狞。

我走近他们,拉着李老师到了一旁,询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了解后我才得知,小艾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情绪莫名激动,用手中的篮球砸了班上的另一名女生。

在了解整个事件后,我先安抚了那名女生,然后与李老师经过交接,我把他拉走了,离开了球场。回学生科的路上,我试图想跟他说明这个事件的严重性,但是他中间却打断了我,并发表了他的一番说辞,他说:“她凭什么?我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了她,她却什么都不愿意告诉我,这很不公平,是不是觉得我傻我好欺负?以后我要像猫一样训练我的爪子。”他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还一边不停的用手比划着。

我耐心地听完他的一通输出后,他似乎有些释然了。他最后向我“宣言”,说以后再也不会与她有任何交集,然后他一摇一摆的朝寝室的方向走去。而我站在了原地,目送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倾听他关于“猫爪理论”的宣泄时,我突然明白:问题行为只是表象,而我们的职责是看见那些未被言说的痛苦。

事后,我也再次和那名女生进行了沟通,才了解到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而现在只是他自己还一厢情愿罢了。他用篮球砸向女生的行为背后,藏着一颗受伤的心。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当一个人被理解和接纳时,他就能接受自己,就能朝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事件后他遵守了承诺。这让我看到:当学生感到被真正理解时,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苏醒。

华师的中国史

一天,他经过学生科门口,往里瞥了一眼,然后就走了,但差不多五分钟后,他又回来了,径直走向了我,因为此时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

看到他,我先开口,问到:“咋了?今天有时间来看我。”

他回答:“张老师,我想考研,想考华师的中国史,你觉得怎么样?”

我愣了几秒钟,回复到:“好啊,虽然我们学体育的要考华师的中国史还是很不简单的,但是只要你想好了,张老师支持你。”

就这样我们聊了差不多一刻钟。其实,我应该早想到的,他会考研,他会去考华师的中国史,因为之前我们不止一次的谈论过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话题,看的出来他对历史很感兴趣也很执拗。另外,他还送了我两本书,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一切,现在看来,华师的中国史应该早已成为了他整个大学生涯中的主要慰藉。

其实,关于他考研的最后结果,想必大家也应该能猜到,总分只考了176分,考研失败了,他引以为豪的历史学专业基础也只有68分。一个体育生,将他大学生涯的多数时间都放在了看似与其专业毫不相关的东西上面,失败也许早已注定。

当然,这一切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他郑重说出“想考华师中国史”时,我仿佛看见一颗种子正在破土。在那段时光里,他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们之间那些关于历史的热烈讨论,早已在无形中重塑着他的精神世界。


结尾

这些仅仅是我与他之间故事的若干片段,并不是整个故事。八年辅导员生涯,我逐渐懂得:教育不是雕塑,而应如园丁对待花草,尊重每颗种子不同的生长节律。小艾们教会我的,远比教科书更多——他们让我明白,辅导员的伟大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成功者,而在于我们曾如何真诚地陪伴过那些迷惘的灵魂。陪伴的本质是建立信任,从借饭卡到聊历史,每个看似平常的互动,都是搭建心灵桥梁的砖石。当学生感受到真诚而非功利性的关注时,教育才真正开始。

在这个追求即时成效的时代,我们依然相信:尊重、倾听、包容、关心、善待,那些看似微小的陪伴时刻,终将在某个未来,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疾风骤雨,而是润物无声的四季轮回。

(内容转载于“民大学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