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智慧团建

青年信箱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社会实践

>

正文

>

流光“遗”彩践初心 我校实践团织染非遗寻访记

来源:    日期:2025-09-02 21:21:44  点击:

8月25日至29日,我校流光“遗”彩宣教实践团先后在四川成都和湖北恩施,开访实践活动团队以实地探访形式对话传统织染技艺,为非遗活态传承探寻青春路径。

团队参观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实践团日抵达四川成都,随即开启对中国传统扎染技艺的深度探索。团队走进四川省非遗馆织染技艺展区,沉浸式观摩系统全面的传统染缬技艺——除已熟知的扎染、蜡染、夹缬外,自贡扎染、峨眉山绞缬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技艺流派精彩。成员们仔细记录各类技艺特点,结合课堂所学的“明月集”相关知识对比分析,不仅明晰了四川染缬技艺的整体脉络,更发现不同地域染艺因水土差异,在图案风格、染料选用、工具使用及工艺细节上均呈现出独特风貌。

7B195

团队成员在明月集手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彭老师交流

在明月集非遗手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彭老师向团队详解古法扎染的独特价值“市场上化学染料扎染几分钟便可以完成,古法染布需数十道工序,这口老染缸更要日日呵护,每一步都蕴含着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彭老师说道。 介绍扎染主要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如“卷上绞”等,解除缝扎线后会形成色韵丰富、变化自然的独特艺术效果。

8月27日,带着对四川染缬的初步了解,实践团前往湖北恩施。团队探访被誉为“土家织锦活态传承地”的西兰卡普基地,沉浸式了解这门“织机上的土家史诗”。“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意为“花铺盖”,作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织锦技艺,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3E6

团队成员探访“土家织锦活态传承地”西兰卡普基地

随后实践团参观恩施州非遗馆,系统了解恩施地域文化多样性。馆内全方位展示恩施丰富的非遗项目——从土家摆手舞、苗族古歌,到傩戏、吊脚楼营造技艺,尽显地域文化多样性。在织染技艺展区,除精美西兰卡普作品外,土家靛蓝染布、苗族刺绣等地方特色染织技艺令人赞叹。这些技艺虽与蜀锦、扎染存在差异,却同样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智慧。

DA1D9

团队恩施州非遗馆合影

本次实践探访让团成员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织染文化的博大精深。员们表示,这些技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生活智慧的延续。未来,团将在非遗探索的路上,持续与传统对话,助力探寻非遗活态传承路径。(通讯员 杨晶晶 谢成圣 编辑 唐俐娜 责任编辑 何晶 审核 刘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