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资讯 党群工作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校友工作 MPAcc中心 ACCA项目
  • 心灵之窗

    山中小镇

    2015-04-23 15:37:58阅读

    如果要给它一个准确的位置,可以指着中国地图,大致确定其在鄂西南的清江流域。它的确太小,但山很清,水也很秀,如此好的地方却没能仰赖某一位达官显贵或杰出人士的英明,从古至今,真正是“名不见经传”。这个小镇坐落于山脚下,沿清江伸展,也不过几百米长。

    镇上有两三百来户,经营商铺的人家也不少,当然,自家也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里终年湿润、降水充沛,又由于是山地地形,因而灌溉农业在此还是一种传说。居住于此的土家族,吃食以杂粮为主,如苞谷、小米,做洋芋更是一绝。山民们靠天吃饭,一旦有旱涝灾情,便会家家闹饥荒,但这样的年成不多。

    山民们四季劳作不息,春天插少许秧,夏天收麦子、苞谷,秋天割稻子,冬天则相对松闲些。农闲时,女人们才慢慢显出女人味来。农忙时,她们同男人们一样起早贪黑,肩挑背扛,不论轻重。此时她们那被太阳熏得泛黑的脸厐渐渐转白,身子也养得日渐丰腴,整日三五成群在某家的堂门口做针线活,手不停,嘴上也没歇着,免不了道东家长西家短的。

    说是小镇,也就是一条东西长约几百米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街两边住着山中的“上等人”,山民们称他们为“街上人”。每逢赶集,山民们便穿戴一新,一大早从四面八方的山坳里走出来,背着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背篓,急急的拥向小镇。人声鼎沸,似乎会掀掉木板房上的青灰瓦片,小镇被拥挤得喘不过气来。小镇是山民朝圣的“耶路撒冷”,他们大都通过小镇来了解社会,反观山外的世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走出大山,在他们心中,镇上就好比北京好比天安门。因此,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女儿能嫁到镇上去,也做一回“街上人”。

    前一二十年,青年男女自己搞对象的事好像没听说过。订“娃娃亲”的虽不多,但过了二十岁不结婚,就属于困难户了。要赶在以前,婚姻不能自由的时代,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前奏曲,历经托媒、合八字、订婚、认亲、报期、哭嫁,虽程序井然,但稍嫌繁琐。其中尤以哭嫁为异,亦称“哭桥”,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甚至是前三个月。亲族乡里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作道谢之礼。

    近些年,外出打工成了小镇乃至山林的时尚。先是小伙出去了,回来就阔气得不得了。山民们穷了一大又一代,他们想发财,于是几乎所有的小伙子都跑出去了。偶尔也有几个五十好几的老汉,也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跑了出去。他们在外卖苦力,挣的都是血汗钱,吃不好不说,还经常受人欺负。还好社会发展得挺快,现在镇上建的都是两层小洋楼,带有阳台的那种。更有甚者,还在自家的场子前围起了西方家庭式的栏杆,种上些花草,颇有些小资的味道。

    前些年,镇上的山民们吃完饭就上床睡觉。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那就是最好的娱乐文化了。贾平凹在《秦腔》一文中写道那种看戏的场景,这儿看戏看电影的场景也大抵如此了。现在有了电,也牵了网线,镇上的人也就看上了电视,上了网。他们对那又臭又长的电视连续剧特感兴趣,田间地头,常互相提醒,“今晚放第几集哟。”

    而今,镇上差不多的成年男女都打工去了,地里的庄稼由妇女或上了年纪的人耕种,有的还丢了荒,收成不如往昔,但日子反倒过得宽裕了。

    镇上的山民都挺满足,希望年月永远就这个样。(责任编辑 魏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