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于 应用化学 学科
(2024版)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24年6月
编写说明
1.专业课课程编号为11位,编号方式为:
年份代码(后2位)学科代码(6位)+课程类别(B/C/D)+课程序号(2位)。B为专业学位课;C为专业选修课;D为补修课。
2.授课方式主要为“面授讲课”、“实践”、“面授、实验”、“讨论”、“面授、讨论”、“自学”等方式。
3.考核方式为“笔试”(含闭卷、开卷)、“口试”、“提交报告”(含总结、综述、心得体会等)、“课程论文”、“考查”(含检查读书笔记、实验或上机等情况)5种方式。
4.封面“适用于XXX”指的是对应二级学科。
5.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
6.教材与参考书目的录入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7.“培养单位名称”为培养方案制定单位名称,应填写全称。
8.装订要求:A3纸正反打印,中缝装订。
应用化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704 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化学化工人才,能在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等相关领域胜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品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掌握1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外文论文,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具备文献检索及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5.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相关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及论文撰写等;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陈述和答辩。
6.身心健康、积极乐观。能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健身活动,练就健康的体魄和心态。
二、培养领域(方向)
应用化学是研究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材料、电化学生物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相关化学原理和应用工艺的一门科学。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集化学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材料、能源、生物、环境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精细化学品化学及应用
2.材料化学及应用
3.生物化学识别与检测技术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一)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基础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学生达到毕业条件,符合学位授予要求,可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个人或指导小组指导;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及指导小组的学术群体作用。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培养与成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课程教学以研究生为主体,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
3.从文献阅读、科研选题、试验实验、资料分析、学术讨论、学术报告、论文撰写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实践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二)课程类别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补修课,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
(三)应修课程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理论课程按18学时1学分计算。其中学位课程至少20学分,实践学分至少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程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修完所有的课程学分。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
(2)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
(3)研究生英语(上)、(下)均为36学时,2学分,分两学期开课。
(4)公共学位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由学校统一组织开课。
2.专业学位课(13学分)
专业学位课分为专业基础课(9学分)和专业必修课(4学分)。
3.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1)每门为2学分。
(2)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2至3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4.实践环节(至少6学分)
实践学分至少6学分,其中学术活动 3 学分、“五育”活动1学分,其它实践环节共计不少于 2 学分。
(1)学术活动(3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本学科学术会议1次,参加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或作学术报告)计2学分,未提交会议论文(或作学术报告)计1学分;在其他学术活动上作一次专题报告计1学分;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1次计0.2学分,最多可计2学分。
(2)“五育”活动(1学分)
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贯穿研究培养全过程。一般在第2学期集中安排“五育”活动,由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或与其他学院联合组织开展。按要求完成活动记1学分。
(3)实践活动(至少2学分)
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本科学生专业课讨论、指导实习、实验、上辅导课、习题课或进行人才培训等,由硕士生导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安排,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着力点。鼓励研究生参加应用型课题研究;进行项目或工程设计;协助企业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技术解决方案等。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参加社会专题调查、承担社会服务;进行科学技术推广、咨询、开发;到学校或有关部门兼职、参加管理或劳务等。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实践活动结束后,填写《湖北民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登记表》,具体参照《湖北民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执行。
(四)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方式根据课程性质等具体情况,可采取讲授、讨论、自学、实验、调研、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提倡研讨与讲授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讲授课时数不得少于课程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
课程考核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促进教学为主要目的,以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以组卷考试方式进行,70分及以上取得相应课程学分;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需求定为考试课,60分及以上取得相应课程学分。
五、必读书刊
(一)推荐期刊
序号 |
期刊名称 |
序号 |
期刊名称 |
1 |
Nature Chemistry |
21 |
Applied Catalysis |
2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
22 |
Journal of Catalysis |
3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ngew) |
23 |
Water & Waste Treatment |
4 |
Chemical Reviews |
24 |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
5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
25 |
Foods |
6 |
Advanced Materials |
26 |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7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7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8 |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
28 |
中国科学(B,E) |
9 |
Nature Catalysis |
29 |
化学学报 |
10 |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
30 |
催化学报 |
11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
31 |
物理化学学报 |
12 |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32 |
分析化学 |
13 |
AIChE Journal |
33 |
化工学报 |
14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ES) |
34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15 |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IECR) |
35 |
结构化学 |
16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
36 |
环境科学 |
17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37 |
化学通报 |
18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
38 |
无机化学学报 |
19 |
Polymer |
39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40 |
中国医药工业 |
(二)推荐书目
1.陈涛,张国亮.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3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2. 阎建民,刘辉.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陈敏恒,丛德滋,齐鸣斋,等编.《化工原理》(第五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4. 程振民,朱开宏,袁渭康. 高等反应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5. 朱炳辰. 化学反应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6. 张濂,许志美. 化学反应器分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 高光华. 高等化工热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陈新志、蔡振云、钱超等. 化工热力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20
9. 钟璟. 高等分离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
10. 刘家祺. 传质分离过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1. 汪秋安,史玲. 高等有机化学(第4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12. 胡国文,周智敏,张凯,等.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3. 强亮生.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与分析表征方法.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14. 周玉. 材料分析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15. 张玉军,刘星,许元栋. 天然产物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16. 沈钟.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17. 王永华,戚穗坚. 食品风味化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
18.郭宗儒. 药物化学总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9. Robert Bird. Transport Phenomena (Revised Second Edition). Wiley, 2006
20. Dongqing Li. Analytical Thermodynamics. Springer, 2022
21.Barry M. Trost,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Elsevier, 2014
22.E. J. Cprey, Logic of Chemical Synthesis, ACS Publications, 2011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撰写、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论文盲评、论文答辩等环节。
1.文献综述
在查阅与选题相关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等。
2.论文开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计划与开题报告。学院成立开题报告评议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考评。开题报告的内容、程序及其他具体要求参照《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执行。原则上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最迟不晚于第四学期。
3.中期考核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学院成立中期考核领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三部分,具体参照《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执行。一般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4.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严格按照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撰写。
5.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具体参照《湖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办法》文件执行。
6.学位论文盲评
具体要求及流程参照《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盲评实施细则》文件执行。
7.论文答辩
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学院或学科团队召集校内外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答辩评审,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建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其工学硕士学位。
七、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是检验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客观指标,研究生培养期间应完成至少一项学术成果并达到学校相关文件(《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学科竞赛获奖等。
八、学位授予
严格执行《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相关内容。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同意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后授予相应学位。
每年分春、秋两季受理毕业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春季在3月份,秋季在9月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安排在学位申请受理之后的两个月内进行。学校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每年6月定期举行一次。
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公共学位课 |
000000A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7学分 |
000000A03 |
自然辩证法 |
1 |
18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000000A16 |
研究生英语(上) |
2 |
36 |
1 |
面授讲课 |
笔试 |
|||
000000A17 |
研究生英语(下) |
2 |
36 |
2 |
面授讲课 |
笔试 |
|||
专业学位课 |
24081700B01 |
数值分析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专业基础课9学分 |
|
24081700B02 |
专业英语及科技论文写作 |
3 |
54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B03 |
化工传递过程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B04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B05 |
高等分离工程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专业必修课4学分 |
||
24081700B06 |
高等反应工程 |
2 |
36 |
1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非学位课程 |
选修课 |
24081700C07 |
高等有机化学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选修课任选不低于3门,总学分不低于6学分 |
24081700C08 |
波谱分析及应用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C09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C10 |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0C11 |
现代测试技术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笔试 |
|||
24081704C12 |
硒化学及材料制备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0C13 |
化学信息学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0C14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0C15 |
荧光分析与荧光探针 |
2 |
36 |
2 |
面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
24081704C16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4C17 |
电化学原理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4C18 |
精细化工工艺学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24081704C19 |
石油化工技术 |
2 |
36 |
2 |
面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补 修 课 |
24081700D20 |
有机化学 |
36 |
1 |
面授讲课 |
笔试 |
任选两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
||
24081700D21 |
物理化学 |
36 |
1 |
面授讲课 |
笔试 |
||||
24081700D22 |
化工原理 |
36 |
1 |
面授讲课 |
笔试 |
||||
实践 环节 |
学术活动 |
3 |
1~5 |
考核合格记学分 |
|||||
教学、科研、社会实践 |
2 |
1~4 |
|||||||
“五育”活动(德智体美劳) |
1 |
1W |
2 |
编写成员:李国祥、刘应煊、段正超、齐宝平、石新雨
执笔人:石新雨
审核人:刘应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