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

民大·师者 ▏李明龙:从数学之思到大地之问,开拓健康地质新境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涌现了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创新实践、教书育人,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讲好民大生动故事,全面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氛围,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推出《民大·师者》专栏。今天带你走进林学园艺学院李明龙老师的故事……


他从数学领域跨界踏入地质研究,又在地质与健康的交叉地带开辟新赛道用扎实的科研、生动的教学和务实的服务,践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初心。他就是林学园艺学院教师李明龙——一位在跨界探索中不断书写科研育人新篇章的研究者。

李明龙在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作报告

李明龙2024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2025年入选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楚天学者”。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地勘基金、湖北省“金土地”工程等国家和省级财政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入选湖北省地质专家库、湖北省科技专家库、湖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专家库等多个省级专家库。担任恩施州科协委员、《资源环境与工程》青年编委,以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China Geology》等重要期刊审稿人。获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湖北省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湖北“新闻奖”、恩施州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一颗探索地球的种子从童年生根

李明龙与地质的缘分,始于家乡湖北襄阳的盐矿勘探现场。童年时,他常驻足勘探区,看着钻机轰鸣着钻入地下,将深藏的盐矿开采而出。“从地下取资源”的神奇场景,在他心中埋下了探索地球科学的种子。

本科阶段,李明龙攻读数学专业,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让他掌握了数据分析的核心方法,为日后地质研究中的数据梳理打下坚实基础。但“让知识走出书本、服务现实”的渴望始终萦绕心间,硕士阶段,他毅然转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正式开启地质研究之路。

在湖北省地质系统工作的十年间,他扎根野外一线,足迹遍布山川:主持地热勘探、参与硒资源普查、投身页岩气勘察。在风里来雨里去的实践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勘探经验,更锤炼出“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为日后深耕高校教研埋下伏笔。

李明龙进行野外勘探


用科学突破难题,让成果扎根大地

“尊重经验,但不盲从;重视风险,更信科学。”这是李明龙在科研中始终坚守的准则。在恩施、来凤两地的地热勘探项目中,面对前辈“岩溶地区地质复杂、勘探风险高”的审慎建议,他与团队没有退缩,而是从基础研究入手:反复论证岩溶水补给规律,精准测算地温梯度,用扎实的数据构建周密方案。最终,团队2021年初在恩施城区成功探获每日涌水量超800吨的45℃地下热矿水,实现恩施地区中深层地热找矿突破;2023年,又在来凤县探获每日涌水量超3000吨的46℃地下热矿水——两项成果不仅打破技术瓶颈,更用实践印证了科学探索的力量。

2014年起,李明龙就开展恩施州土壤硒资源普查。他和团队踏遍全州,采集岩石、土壤、农作物样品,系统摸清了硒资源分布规律。2021年,他在第六届硒博会上代表州政府发布普查成果,为恩施硒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科学依据。

李明龙入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获得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奖


从地质到健康,开辟科研新赛道

长期的野外调查中,一个特殊现象引发李明龙的关注:恩施一些黑色页岩出露地区人群虽摄入较多的硒和重金属,健康状况却保持良好。这一发现,让他将研究视角转向“地质与健康”的交叉领域,开启“硒与人体健康”研究。他带领团队对比恩施高硒高镉区与国内外镉大米区人群健康数据,最终证实“硒能促进人体排出重金属、保护肝肾功能”,此外,他还与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合作攻关,发现硒能促进人体脂质代谢的关键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Geohealt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多个国际SCI期刊。目前,他正计划通过模拟消化实验,进一步探究人体对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吸收机制,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科学支撑。

与此同时,他还深耕“汞与古沉积环境”研究,通过分析岩石中的汞含量,探究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与生物灭绝事件的关联,为古环境研究提供新视角。

李明龙在野外进行地质剖面测量和采样


用生活讲透专业,让科研薪火相传

“教学生‘找答案’,比直接给答案更重要。”这是李明龙坚守的教学理念。凭借十余年野外经验,他总能将抽象的地质原理转化为生活里的“小故事”:讲矿物“方解石”,就联系牙膏——“你们每天刷牙的牙膏,70%成分是磨细的方解石粉末,靠它实现研磨清洁”;讲“降雨诱发滑坡”,就用“干衣服轻、湿衣服重”“干燥地面稳、湿滑地面滑”类比,帮学生直观理解水分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这些生动的案例,成了课堂的“提神剂”。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适时插入的生活场景总能让学生提起精神,正如学生所说:“李老师的课像解密身边的世界,原来地质离我们这么近”“再难的概念,经他一讲就懂了”。

李明龙在办公室备课

在研究生培养中,李明龙践行“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起步”的理念。面对学生提问,他很少直接解答,而是用“你怎么看”“有没有其他思路”引导思考;他常鼓励学生:“不要怕错,地质研究本就是探索未知,每一次尝试都是积累。”如今,他指导的研究生逐步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朝着“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科研人才方向成长。


推动学科交叉,用专业回馈社会

除了科研与教学,李明龙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地质学与林学、医学深度融合,为学校学科交叉发展开辟新路径;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地质科普,用通俗的语言让更多孩子爱上地球科学;担任国际期刊审稿人时,耐心为青年学者提修改建议,助力科研新人成长;参与撰写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地方产业规划建言献策。

李明龙在恩施州政协文化大讲堂上介绍恩施硒资源分布及其环境效应

展望未来,李明龙表示,将继续聚焦硒与人体健康、汞与古沉积环境两大方向,助力学校在相关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宝贵经验。只有教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他们独立搞科研。”

从数学到地质学,从野外勘探到高校科研,李明龙始终以实践为基、以问题为导向,在跨界探索中不断前行。他用专业回应社会需求,以师者之心培育人才,在湖北民族大学这片热土上,持续书写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民大头条

专题热点

  • 湖北民族大学师生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学校召开纪检监察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暨业务培训会

  • 学校召开纪检监察干部党纪学习教育推进会

  • 湖北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入校评估说明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