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17:19:58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编辑:曾青国作者:尤欣怡 唐小惠 周明杰审核:廖希为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涌现了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创新实践、教书育人,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讲好民大生动故事,全面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氛围,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推出《民大·师者》专栏。今天带你走进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源老师的故事……
从湖北民大到武大,再到北大交流学习,最终又回到湖北民大,他走上了科学研究与物理教学并进的道路。“格物致理,是我的热爱。” 在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源的身上,巧合与坚持并行不悖,他和民大的故事还在继续。
“物理就是我的事业”
“人生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巧合铸就的,但对我来说正是这些巧合,让我始终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2007年9月,张源踏入湖北民族大学物理系,在这片学术沃土上,他深切感受到民大师者严谨治学的风范和格物致理的乐趣,更加坚定了深耕此领域的决心,大二便定下考研目标。201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并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在凝聚态物理方向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2012年,张源获得赴北京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董蜀湘教授引领下,他与逆磁电耦合效应的研究展开“四年长跑”。“做基础研究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你并不确知下面是否有路,需要不断的累积经验教训,调整方向,反复尝试。”张源回忆起那段不断受挫,又不断前行的日子深有感触。校园里凌晨两点的月光记录过他的疲惫身影,清晨五点的露水浸染过他的实验记录本。面对迷宫似的理论推导,他常常在实验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将相关文献逐帧剖析,只为寻觅吉光片羽般的灵感。多年求学之路的坚守,使得他在此领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在我一路走来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位对我影响特别大的老师(还包括我的师兄,我也习惯称他是我的老师),他们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大学阶段的老师对我非常关心,在人生经历困惑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帮助。后来读研也遇到了十分可敬的导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等,老师的关心一直像涓涓清泉一样,给予我活力。让我感觉到做科研‘既有挑战,也有乐趣’。”回忆起走上工作岗位的那段时光,张源老师说道:“民大给了我太多机会,处在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下是多么幸运。”张源老师不仅感恩自己一路走来的恩师、同事、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还希望像他们一样,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作为大学物理教学部主任,张源老师按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辨能力、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与年轻人一同找到自己的风帆”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把。”张源的课堂从来不会有满堂灌的现象,他认为最好的课堂,一定是一种有深度、而又深刻的思想交流,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认知愉悦。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童舒雯感慨道:“他更注重对我们物理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书本知识。”
张源在给学生授课
“孙悟空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如果按照一秒钟翻一个跟斗来算的话,这一速度足以翻出太阳系了,可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能否给这样一个小说情节一种合理的科学解释呢?”在他的课堂上,这类看似“反常识”的问题常引发惊雷般的讨论。他独创的“矛盾叙事法”教学模式,将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进行包装并与物理原理耦合迭代,用“反常识”叩击认知边界,以达到助力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张源老师的上课方式有趣且新颖,通过他的讲解,看似晦涩难懂的公式瞬间变得清晰易懂。”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童舒雯如是说。从教近十载,张源始终秉持对教学认真负责的专业态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第六届、第八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两度摘得湖北赛区特等奖的桂冠。“他总能以深厚的专业功底为根基,用新颖独到的视角解读知识,让学生在解谜般的思考中获得真知。”智能与工程学院朱瑜教授评价道。这种将严谨治学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的教学风格,使他的课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知识殿堂。
张源给学生演示实验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竞赛场就是最好的练兵场。”张源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他坚信,一个看似粗糙的开始,往往孕育着无限可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三十余项。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奖者胡晓雨回忆道,“备赛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周末,张源老师带着我们逐句修改作品文案,直至深夜。正是在这样反复雕琢、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拓展了视野、共享了乐趣、凝聚了智慧。”
“把科学普及进行到底”
为了深入贯彻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述精神,张源老师积极推动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系与恩施州市科协紧密合作,并在教学科研之余不断壮大科普投入力度,成立科普团队,创新打造“翱翔之翼,志行硒都”科普教育品牌,团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共组织400多名学生科技志愿者,开展各类科普活动50余场,累计服务近两万余人次。张源获评“市科普大使”“科技志愿服务突出个人”称号,并受聘担任三所重点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团队获得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二十余次。
张源与参加科普活动的学生合影
张源受聘担任三所学校科学副校长
“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趣味、智慧与温度的探索。”张源老师在内的科普团队深入偏远山区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科普讲座、趣味实验等多种活动形式,让中小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力量。在团队的精心设计下,“犬鼠洞穴”成为讲解建筑力学的生动案例,“远洋轮沉没”化作阐释流体动力学的绝佳范例……这些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场场爆满”,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触摸到了科学跳动的脉搏。
选择做一名高校物理教师既有偶然的巧合,也有对物理的深沉热爱,既有对教学初心的执着坚持,也有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未来,张源老师将继续“怀爱生之心、树师者之行,上有温度的课,行有温度的事,做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