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1:27:17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编辑:曾青国作者:李佳蔓 彭凯 黄俊毅 朱晨蔚 凯赛尔审核:廖希为
淡淡的麦糊香、清脆的捶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如同来到古代的文印作坊,用竹启子、镊子、浆糊等“手术工具”,经过准备、修复、装帧三个阶段,拆叶、清洗、修补、折叶、装皮、贴签等几十道工序,让历经虫蛀、鼠啮、水浸、烬余等损害的古书焕发新生,这是一项古老的手艺,一招一式都极为考究,这便是马定莲老师的古籍修复故事。
精研古法:古籍修复的匠心实践
马定莲调制古籍修复浆糊
每天来到古籍修复室,马定莲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调制当天要用的浆糊。“市面上的浆糊含化学添加剂会腐蚀古籍纸张。为保证古籍安全,我选择每天制作新鲜浆糊。”她一边熬煮淀粉一边解释。一旁跟着学习的老师早已见怪不怪,她说“马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古籍修复容不得半点马虎’,连护手霜里的化学成分都会影响修复效果。自从跟着马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后,就没有使用过护手霜了。”
调制完新鲜浆糊后,一本残破的书在她手中开始了新生。修复的第一步为拆书,马定莲老师首先要将书线、书皮拆掉,然后用竹启子小心揭开粘连的书叶,将书籍分解为单张书叶。接下来要来清洁书叶,马定莲老师用软毛刷扫落浮尘,再视书叶污染程度,采用水洇法、水冲法抑或水浸法来为书叶去污。随即第三步为修补,“配纸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补纸的材质、颜色、厚度,尽量与古籍原书叶相匹配。工作开展之初,我馆纸库资源有限,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马定莲老师提到。马定莲老师轻轻托起伤痕累累的书叶,小心翼翼的平铺案上,挑选自己染色的补纸,填补虫洞,补全缺角,溜好书口,喷水压平。静待数日书叶全干,开启装帧复原阶段,书芯装订就要经过八道工序:折叶、剪齐、撴齐、锤平、齐栏、加护叶、压实、下捻。线装古籍装书皮,又有上皮、打书眼、订线等步骤,最后一步贴签,一本残破的书便被她修复好了。
马定莲老师一次次地修补,都是在为古籍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能够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传递知识与智慧。她表示,古籍修复的意义,在于守护文明薪火,延续古籍生命印记,让破碎的古籍重焕生机。
以热爱为名:投身修复的成长之路
马定莲练习古籍修复方法
马定莲老师因茶文化与古籍修复相识,因为热爱,她前往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进修学习,师父严格要求,遵循古法,心手相传,从拆书、清洁、揭页、修补、装帧一步步学起,白天跟着老师认真学习,晚上自己继续操练。
补一叶破损严重的古籍,往往要耗费整日时间,而修复整本书常需一个月甚至更久。“修复过程需要心静,当初学习时,老师能够通过捶平声音来判断我的心境。”马定莲老师说道。
工作台前散落的纸屑,长期低头僵硬的颈椎,长时间凝视而酸涩的双眼,都是无声的注脚,她说最欣慰的时刻是看着修复好的古籍被轻轻翻动时,“就像听见百年前的书叶又在呼吸。”
传承展望:守护文明的使命担当
马定莲所负责的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省属立项项目截图
现在,马定莲老师正在负责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省属立项项目《武陵地区民间佛教古籍文献修复》,她提到“未来,我们馆将开设体验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这份技艺,热爱这份事业,让这份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与时间的坦诚相对,那些补了又补的纸页上留着马定莲老师指尖的温度,也托着下一个一百年。跨越时光,读者翻开典籍时,思想在此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