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2025年运动会】赛场故事:跃动青春步伐,点燃赛场热血

明媚四月,苏醒的不只是沉睡的大地,还有民大学子蓬勃的朝气。4月15日至4月17日,湖北民族大学2025年春季运动会圆满落幕。本次运动会规模盛大,汇聚了21支教工代表队、19支学生代表队,总计4000余名运动健儿。他们围绕11个充满趣味与挑战的集体类项目,以及32个彰显速度与力量的田径类项目,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激烈比拼,竞技项目丰富,竞争氛围浓厚。

他们的拼搏身影映刻在赛场,勾勒着胜利的轮廓;他们的激情欢呼响彻在校园,编织着青春的奋进篇章。运动会期间,记者穿梭于人群之中,对不少运动员进行了采访,想知道他们为了这场赛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参与过程中有何独特的感受与宝贵的收获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运动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女子甲组100m冠军邹馨仪:全力以赴,享受过程

“获得冠军,很开心啦!谁拿冠军不开心呢?”刚刚摘下女子甲组100米冠军的法学院学生邹馨仪笑得灿烂,语气里带着俏皮与率真。但在这份轻松背后,蕴藏着许多汗水和她对短跑的热爱与坚持。

谈及夺冠经验,邹馨仪的分享简单却实用:“不要全脚掌跑,用脚尖跑,注意保持平衡,别摔跤别受伤。”看似轻松的语气背后,是无数次训练积累的肌肉记忆。尽管她谦虚地表示自己“没特别多经验”,但从小参加运动会的经历,以及上一次运动会经验总结,都让她在赛场上更加从容。日常训练中,邹馨仪感受最多的不是辛苦,而是欢乐。高抬腿、小步跑、全力冲刺……每一项都考验着体能和毅力,虽然她嘴上说着不想练,但去了就会踏踏实实干。正是这种乐观又坚韧的态度,让她在枯燥的训练中找到乐趣,最终在赛场上爆发能量。

除了教练,邹馨仪特别提到法学院田径队的队友们。“队长、副队长都很有责任感,大家集体荣誉感很强。”无论是自主报名参赛,还是日常训练中的互相鼓励,这支队伍始终充满凝聚力,在运动会中,队友间的感情更加深固。正是这样的团队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赛场上毫无保留地拼搏。

邹馨仪也从比赛中取得收获:“人生很长,享受过程,不要在意结果,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句话不仅是她自己对待体育、对待生活的态度——快乐奔跑,全力以赴,不问终点,只因热爱。

在邹馨仪的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位短跑冠军的实力,更是一个年轻运动员的阳光、乐观与坚韧。她的故事,是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享受奔跑的快乐,比胜利更珍贵。(廖红娟 赵婧 杨汝霞)


男子甲组铁饼冠军卢爽:铁饼赛场的力量传奇,青春无畏的逐梦之旅

阳光热烈地洒在田赛场,男子甲组铁饼项目的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卢爽以30.00米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该项目的冠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荣耀篇章。    

卢爽与铁饼运动的缘分,源自他对力量与技巧完美融合的追求。日常生活中的他,是一名狂热的健身爱好者,拥有令人羡慕的充沛力量。然而,如何将这份力量和身体的灵活转化为竞技优势,一直是他面临的挑战。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的铁饼比赛,之前对铁饼项目了解并不多。”卢爽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初涉赛场的他,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虽然心中紧张,但也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铁饼运动,充满了独特的“矛盾性”。它看似是展现力拔千钧的粗犷运动,实则不仅需要运动员在瞬间爆发出强劲力道,更要求他们以恒久的耐心去雕琢每一个动作细节,这种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卢爽,让他踏上了探索铁饼运动的征程。  

赛场上的卢爽,是力量与速度的化身。只见他沉稳地走到投掷区,屈膝下蹲,如同一张蓄势待发的劲弩,全身肌肉紧绷,积蓄着无穷的力量。紧接着,他开始振臂旋身,手中的铁饼在这股强大的离心驱动下,化作一颗流星,呼啸而出,划出一道优美而凌厉的弧线。最终,铁饼落地,成绩定格在30.00米,这场力与美的盛宴,成为了校运会赛场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赛后,当被问及备战铁饼项目的经验时,卢爽真诚地分享道:“我赛前跟着教练学习动作技巧,一遍遍打磨,尽可能每次出手不失误的情况下扔得更远。”在备战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在训练场上,重复着动作练习。他深知,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极致,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备战训练过程,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鼓励更多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对铁饼运动懵懂未知的新手,到在运动会上绽放光芒的冠军,卢爽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永不言弃的信念,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坚持、专注和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在自己的人生赛场上,勇敢地追逐梦想,绽放属于自己的炽热青春。(严逸夫 王仁茜 曾青国 陈春燕)


女子甲组800m、1500m冠军张选:雌鹰展翅,鳞爪飞扬

 日光灼灼,热浪滚滚。三十度高温炙烤下冒着热气的跑道却无法阻挡一名追梦少女的步伐。她,就是在本次运动会摘得女子甲组800m、1500m桂冠的外国语学院2022级学生张选。

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张选展现出了坚韧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这是张选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恰逢生理期,拖着沉重的身体,她本以为会与奖牌无缘,对于本次比赛想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对待,安全完赛。在激烈的比赛中,张选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节奏,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诠释出直面困难的决心和迎难而上的勇气。谈及比赛战术,张选表示:“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动作和战术执行上,而不是过度纠结成绩数字——就像跑1500米时,我更关注每个弯道的节奏调整,而不是一直盯着计时器。”

跑步训练过程中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张选感触颇多。一次减肥的契机,张选开始接触跑步,而后又加入学校的跑团。跑步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体重的下降,还有养成对任何事情都绝对不说放弃的态度。跑步让她越来越坚毅,越来越有主体性,她不再追求白幼瘦的审美,让自己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力量,改变以前那个不自信的自己。“如果没有跑步,我可能更讨厌没有自信、不够坚毅、懒散、被白幼瘦审美困住的自己。”张选由衷地感叹。她还分享自己喜欢的漫画人物“王子”的经典语录:“太讨厌了,我真的很讨厌跑步,被拉下水,经历那么多痛苦折磨。可是,要是没有和大家一起奔跑,要是没能来到这里,我会更加讨厌这样的自己。”

在采访的最后,张选真诚地寄语民大学子:“千万别把跑步当成孤独的修行,像我这种原本跑800米都喘的人,能坚持到现在全靠跑团的氛围。要找到同频的伙伴,哪怕只有两三个人互相督促,效果都会完全不同。不要想象自己是一个被迫跑步锻炼的人,要想象自己是一个跑者,是还没有开始跑步的基普乔格!”(阎裕如 赵婧 杨汝霞)


男子3000米长跑冠军汪宇浩:用脚步丈量青春的韧性与热爱

3000米,是汗水浸透跑道的刻度,也是汪宇浩以9分39秒打破校纪录的荣耀。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学生,汪宇浩在今年的校运会上以绝对优势夺冠,将名字镌刻进校史。对他而言,这不仅是速度的胜利,更是两年如一日与自律、伤痛、孤独较量的勋章。

发令枪响的刹那,汪宇浩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前300米,他迅速抢占内道,稳住第一梯队的位置。“长跑是战术与耐力的双重考验,盲目冲刺只会透支体力。”他在赛前做好计划,在随后200米放缓节奏调整呼吸,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被反超,他依旧处变不惊。直到最后一公里,熟悉的“间歇跑节奏”启动——这是日常训练中千百次打磨的肌肉记忆,步频加快、摆臂幅度增大,像一台精密仪器般匀速推进。观众席的呐喊声逐渐沸腾,而他耳中只剩下自己的呼吸与脚步声。

与跑步结缘,源于一场偶然。2023年5月4日,湖北省青年大学生百公里接力赛在武汉鸣枪开跑,这场赛事点燃了汪宇浩对长跑运动的热情。彼时的他,因好友报名参赛前往观赛,“最初只是好奇,但看着他们在赛道上接力拼搏,突然觉得长跑有种特别的魅力。”他回忆道。

中长跑的枯燥远超想象,重复的跑道、严苛的配速目标、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间歇跑……但汪宇浩却从一次次刷新PB(个人最佳)中找到快感。他坦言支撑自己的不仅是热爱,更是近乎苛刻的自律。正如他所言:“中长跑没有捷径,不到终点,永远不能放弃。”除了保持自律的日常,同样让他珍视的是一同挥汗的“跑友圈”。决赛当天,朋友们手持秒表为他分段计时,用镜头记录冲刺瞬间,让他感叹道“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荣耀背后,挫折从未缺席。每日大量的运动量难免伤痛来袭,对此他上网查询康复教程,休息与康复训练并举,努力克服伤病。

汪宇浩的训练秘诀很简单,却大有门道。“不要心急于配速和跑量。前期控制速度才能后期爆发。”在他看来,中长跑是场“与自己的马拉松”,真正的对手唯有懈怠与浮躁。当被问及未来目标,他望向跑道说:“纪录不是终点。如果有一天,我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爱上跑步,那才是超越9分39秒的意义。”(刘师翔宇 张熠璠)


女子跳远冠军格桑曲珍:只有拼搏过,才不会有遗憾

为了提升那零点几厘米的成绩,她在训练场上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每一次的起跳失败,都化作她下一次更加坚定的助跑动力,医学部2024级学生格桑曲珍在本届运动会中摘得女子跳远桂冠。

当被问及为何在众多运动项目中选择跳远时,她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坦言:“我的跳远成绩相比其他项目更为突出,它既是我的长项,也是我热爱的项目。跳远过程中,虽有疲惫,但每一次跳跃后的快乐是无可替代的。”这份对跳远纯粹的热爱,成为了她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源动力。女子跳远决赛上,格桑曲珍的最后一跳定格在4.09米。当裁判宣布成绩时,她与第二名选手紧紧相拥——那位同样拼尽全力的姑娘,是她在训练场朝夕相处的队友,也是她要好的朋友。“我们会在对方动作变形时直接喊停,找出对方的问题,一起进步。”竞争与友谊交织的微妙张力,被她形容为“被对手推着向前跑的风”。

“落地是我跳远过程中的重难点”。过去半年,教练将训练重点放在她落地时摇晃的身体上,仔细分析身体失衡的原因。“像拆解一道数学题,每一步都有公式。”她反复练习收腹摆臂的时机,甚至做梦都在模拟沙坑触地的角度。决赛当天,她蜷身落地的刹那,沙痕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清晰完整。

通过参与跳远运动,格桑曲珍也收获了许多课堂之外的宝贵经验。“我学会了放平心态,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像那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所说的一样。”

对于自己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她显得十分满意:“这是我的第一次运动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非常开心。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对未来的比赛充满了信心。”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位女子跳远冠军将带着这份热爱与坚持,在赛场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刘旨奕 杨汝霞)


男子铅球冠军胡子超:铅球飞梦 十米凌云

2025年校运会赛场上,来自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1级的胡子超在铅球项目中奋力投掷,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凭借10.08米的佳绩斩获桂冠。

他俯身拾起铅球时,掌心的茧与金属表面摩擦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层茧,是他过去一个月清晨独自在操场反复投掷的“年轮”,也是团队训练时与队友击掌时最熟悉的触感。“每一次投掷,都是和昨天的自己较劲。”他说。

他经常对着手机录像一帧帧调整查看自己后腿蹬地的角度,训练结束后,他蹲在沙坑旁用树枝画出抛物线轨迹,即使是下雨天,他也会对着宿舍墙壁练习转体动作。“铅球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飞多远。”  

当站在铅球比赛的赛场上,手握铅球的那一刻,胡子超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把冠军留在医学部”。这简单而有力的想法,背后是对集体荣誉的强烈担当。因为让他真正动容的,不是奖牌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投掷”。谈及训练过程中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胡子超将感激之情洒向了整个团队。为了此次运动会,胡子超和队友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训练,训练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第一次突破10m的时刻。他摊开手掌,指关节上的茧厚薄不一,“这些茧,有一半是团队‘磨’出来的。” 一同奋斗的运动员们更是彼此的战友,大家携手共进,正如胡子超所说,“大家像五根手指一样紧紧握在一起,缺谁都打不出这漂亮的一击。”

关于铅球训练技巧,胡子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铅球的技术动作和细节在网络上都能找到,但真正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的大师不是会100种方法,而是把一种方法会了100次” ,他用这句朴实的话语传递出训练的真谛,他表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和敢于再来一次的勇气。这种将体育精神与医学素养相融合的理念,在胡子超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这位民大学子用“热忱”诠释了新一代青年的画像——在精准中寻找浪漫,在重复中修炼匠心,重要的从来不是飞得多远,而是那些让重量化为弧线的、鲜为人知的日夜。(宋正悦 王仁茜 魏可欣)

最新动态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